超级IP与行业大咖齐聚贵州,共探贵州旅游新未来

4月29日,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贵旅集团主办的贵州旅游目的地营销新主题交流会暨贵州省文旅产品设计大赛在贵州龙里启幕,活动现场举办了以“文化赋能山水,创新驱动未来”为主题的分享会,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文旅从业者、学者等十位行业领袖,围绕贵州文旅资源开发、产品创新、生态保护与户外新玩法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活动现场,各位政企学界代表还共同见证了贵州省千山文旅产品研究中心的成立。据介绍,作为贵州首个聚焦文旅研发的“新型智库”,中心以“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三链协同为核心,整合资源、孵化人才、打造文旅IP集群,推动旅游从“流量”向“留量”升级。

会议现场

贵州,有着“山地公园省”的美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多元的民族文化、宜人的自然山水在这里汇聚,每年吸引了数百万国内外游客到此游玩打卡,目前,贵州也正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速奔跑。贵州坐拥优质文旅资源,如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文旅竞争力?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相融合?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这些问题成为分享会大咖们讨论的核心。

山水为骨,文化为魂:贵州文旅的在地化创新

山奇、水秀、石美、洞异,奇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贵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17个世居少数民族构建了贵州灿烂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山地民族聚居形态。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打造基于资源禀赋的地域文化,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让游客零距离触碰贵州在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是贵州文旅融合的重要手段。

知名文旅品牌策划人田海成认为,无论是贵州的村超、村T、村BA、村马的出圈,都表达出这片土地有一种很强的扎根乡土,群众共创的能量。文旅产品应该去发掘、提纯当地真实的生活,并用最新的手段和视角把真实生活进行放大,以年轻化的语境、与现代的设计、先锋的艺术作为“材料”,编制进传统的文化骨架之中,邀请更多自带活力和灵感的年轻人、主理人和创作者,把非遗变成国潮,形成被更多人喜欢的生活方式,这样才更容易被世界看到,被人们记住。

“唯有生活方式才能穿越周期,超越预期,链接世界”田海成表示。

知名文旅品牌策划人田海成

活动现场,“共创”一词引发了许多嘉宾的共鸣,曾参与藏地文化开发,现担任黔东南州文创顾问的杜冬则认为,以肇兴侗寨为例,村寨不仅是建筑与风景的集合,更是“活态文化的容器”,其核心是人,杜冬认为,文旅开发必须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与当地村民一起“共创”,其打造出来的产品才有生命力。他提出,文旅开发必须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建议通过“公约机制”平衡村民诉求与商业运营,例如肇兴侗寨引入外来投资时,要求投资者必须与村民共同持股,确保利益共享。

黔东南州文创顾问杜冬

“村民和文旅运营方往往存在诉求不一致的现实情况,从村民的角度来说,他们了解本地的文旅资源,对文旅项目的诉求是常态化、稳定性,周期更短的投资回报,但面临资金不足、预见性不足、远见不足的短板,这时就需要行业相关操盘手进行补位,根据当地村民的共同意愿来嫁接资源,构建团队与村民共创”杜冬表示。

除了从村民实际出发共同打造文旅产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拥有600年历史屯堡文化格外关注。贵州省土木建筑工程学会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委员会主任越剑进行主题为《贵州乡土建筑遗产保护与创生》的分享。越剑指出,目前,贵州屯堡文化面临“价值认知不够”的挑战,在旅游开发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屯堡建筑遗产进行保护。

贵州省土木建筑工程学会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委员会主任越剑

“屯堡建筑保留了明代建筑技艺,包括样式、结构、技术等,建议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传习匠师传统技艺,对老建筑进行‘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修缮与修复,以古为新,在保护与利用中创生,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屯堡文化建筑遗产的价值特色”越剑告诉记者。

文化“出圈”,除了保护与传承之外,还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迭代发展,才能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贵州文旅一大突破便是将数字化与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了“红飘带”长征数字艺术馆、中国天眼小镇等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不仅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还吸引了许多境外游客,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已经把贵州作为他们下一站的旅行目的地。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主编欧寒天认为,贵州文旅近年来不仅在客源市场层面展现出从国内市场向海外市场大力延伸的市场策略,也展现出从多彩贵州多元文化深度赋能文旅市场的内容表现,并且在文旅行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质生产力,这些变化和趋势,展示出贵州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进发的目标。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主编欧寒天

欧寒天对贵州文旅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他表示,近年来我们加强与贵州在文旅板块的深度合作,发布了多篇深度图文稿件,出版了关于贵州文旅的书籍,接下来我们还将持续深耕贵州文化与文旅产业,希望通过对贵州多彩文化的不断挖掘、整理、传播,助力贵州文旅发展,持续赋能。”

研学教育与Z世代新玩法:贵州文旅布局“未来赛道”

在“旅游+”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迭代升级,“研学热”也不断升温,成为如今在青少年中最为主流的旅行方式。

贵州凭借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因、喀斯特地貌奇观与多元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明显。2023年数据显示,贵州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5%,接待研学团队超过300万人次,其中遵义红色研学占比达42%。数据背后折射出贵州将生态优势、文化底蕴转化为教育价值的潜力十分巨大。

SMART海南国际文创周联合创始人刘昕

活动现场,多位嘉宾围绕“研学”和“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SMART海南国际文创周联合创始人刘昕提出通过围绕“人”和“教育”展开的生态重构,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限于教室的空间,通过二手的信息传递知识,而文旅场景正在为教育创新提供解决方案,文旅的尽头是教育。

“贵州独特的自然禀赋与民族文化,恰为这种教育革新提供了绝佳试验场:在加榜梯田的阡陌间,学生可亲历稻作文明与生态智慧的对话;在肇兴侗寨的鼓楼下,青少年能解码侗族大歌多声部韵律背后的数学原理;在苗族绣娘的织机旁,实践课程可延伸至纹样拓扑学与民族美学经济;这类沉浸式教育不仅实现‘体验即认知’,更催生文化认同与创新思维的双重觉醒”刘昕告诉记者。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北京石探记科学家团队创始人陈睿,在他看来,研学产品应该是以“教育”为核心,“旅游”为途径。石探记拥有顶尖的师资团队、产品和研发团队,希望通过这次与贵旅集团的合作,把优质的科学家团队引入贵州,开展科学家大讲堂,一方面提升公众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家大讲堂开展周边的研学活动,以此形成一个研学产品的闭环,把贵州的研学教育运营起来。

​北京石探记科学家团队创始人陈睿

“我走访过全世界很多国家,如果要说哪个国家或者地区像贵州,我还想不出来。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孕育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古生物资源、动植物资源、景观资源拥有独特性和稀缺性,如何把这样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变成大众的情绪价值,赋能到文旅研学产品中,是我们目前在探索的方向”陈睿表示。

淘熊猫旅行创始人邢凯认为,贵州拥有以大国重器“中国天眼”为代表的科学资源和独具特色的自然地质地貌资源,是为“天时”;近年来贵州交通配套愈加完善,是西部地区为数不多“县县通高速”的省份,省内动车高铁线数量不断提升,各地支线机场建设成果斐然,是为“地利”;贵州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从政策上出台了许多关于旅游和景区的扶持政策,对于省外游客到贵州旅游的优惠政策,是为“人和”;贵州文旅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为打造研学产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淘熊猫旅行创始人邢凯

贵州在关于研学产品的打造和开发上仍旧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出圈的好产品等短板。新东方文旅贵州区副总经理魏信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跳出传统的“蜡染”“酸汤鱼”等大众对贵州研学的刻板印象,开发出研学体验的细分领域。“建议拓宽景点的丰富性,将传统半日游、一日游拓展成多日深度游”魏信江表示。

新东方文旅贵州区副总经理魏信江

除了研学游,年轻人到贵州旅游的玩法也愈加多元,到贵阳听一场路边音乐会,到黔南喝一杯悬崖咖啡,到安顺欣赏壮丽的黄果树大瀑布,到黔东南打卡西江千户苗寨夜景……近年来,贵州紧盯青年游客市场,不断挖掘新业态、新玩法,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打卡游玩。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省会贵阳游客群体中“90后”“00后”占比达75.2%,让贵阳乃至贵州正成为年轻人的理想旅游目的地。

湖南享梦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吉森精准捕捉年轻一代的需求:“Z世代”要的不光是打卡游,而是情绪价值的陪伴。她认为,人在旅行过程中,可以抛去个人的背景、经历、职业等社会角色,“放肆”地享受旅行带来的治愈感,同时能通过结交天南地北的朋友,能在不同的人身上学习到新东西。“人只有在陌生环境中才能更好地生活”张吉森表示。享梦游作为社交旅行种草平台,立足“社交”与“旅行”,打造出内容“种草官”,深受年轻旅行者喜爱。

湖南享梦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吉森

为何选择贵州?张吉森直言,贵州首先吸引她的是人,这里的人很真诚、坦荡,其次是贵州的地形地貌和户外资源相较其他省份更有优势,随着贵州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不断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来旅行。“从产品的角度,吃好住好玩好之外,融入情绪价值,整体溢价空间也会变高。从年轻人旅行体验的角度,当代年轻人需要被户外治愈,旅行结束记住的不仅是走过的路,而是和朋友们一起攀过的岩,一起喝的那杯悬崖咖啡”张吉森告诉记者。此外,她特别提到贵州文旅互联网声量潜力巨大:“一个小众打卡点的传播,可能带动整个区域的流量裂变。”

本次主题分享会揭示了贵州文旅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文化觉醒,从“资源消耗”到“可持续共生”的生态觉醒,以及从“观光旅游”到“精神体验”的价值觉醒的“三重觉醒”,正如论坛嘉宾所言,贵州的山水不仅是风景的展现,而是连接彼此实现对话的媒介;村寨不是景点,而是生命的现场,当超级IP与行业智慧在此交汇,贵州正以独一无二的姿态,书写中国文旅的新篇章。(作者:李钰)

数据来源:贵阳网、贵州研学旅行网

来源:多彩贵州网

话题:
No Ta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