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坝区产业为群众带来持续增收

开阳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以高标准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聚宝盆”,提高土地附加值,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3月26日,走进楠木渡镇黄木坝区,放眼望去,这个昔日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的坝子,如今,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开阳园区)的蔬菜大棚一排排矗立。

阳春三月,正是羊肚菌的丰收季。一个蔬菜大棚内,来自黄木村的村民廖兴会和同村的七八名妇女分散开来,正在忙着用小刀采摘羊肚菌。这些羊肚菌将被集中烘干后进行销售。

廖兴会她们务工一天,就有80元收入。

“第一批210亩菌菇进入采收阶段,现在基地已采收1.5万斤羊肚菌,预计4月底采完。每天仅羊肚菌基地就可提供100人次以上的用工岗位。”贵阳农投集团(开阳园区)公司筹备组副组长金琳山介绍,公司目前楠木渡镇发展了500亩羊肚菌,远景规划是1000亩。进入采取阶段的这批羊肚菌,每亩可产鲜菌350斤,总产量在6万斤左右,按照市场价每斤80元计算,亩产值约2万余元,总收入将达400万元。

目前,贵阳农投集团(开阳园区)基地除了种植有700亩速生菜外,计划种植的彩椒、线椒、小白菜、丝瓜等蔬菜育苗已完成,正在有序地移栽。

由于开阳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全县仅有的21个500以上的坝区自然成为了“宝贝”。该县依托区位优势,结合土地资源实际,以500亩以上坝区建设建设为重点,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楠木渡镇作为农业大镇,共有黄木、谷阳、中合、两路4个500亩以上的坝区。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农业产业基础。2019年,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基地(开阳园区)的建设,更是为该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基地(开阳园区)共有8000亩,分布在楠木渡、冯三、龙岗、高寨等乡镇。楠木渡镇的黄木坝区、谷阳坝区属于开阳园区的核心区之一,共有4332.5亩,涉及临江、黄木、新凤、胜利、谷阳五个村64个村民组,2421户10566人,其中贫困户28户104人。

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给许多当地群众带来了持续增收的机遇,他们不光每年可获得5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用、200元/亩的农投集团分红,还可到基地务工。

楠木渡镇党委副书记毛榜勋介绍,该镇目前的4个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全部完成后,全年预计有21万人次的用工需求。按每人每天80元计算,全年务工收入可达1600多万元。

为让当地群众更好的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楠木渡镇组建了欣亚劳务有限公司,专门协调解决土地流转让农民的务工问题,让其就业增收。

“基地把每天的用工量提供给劳务公司,公司立马与当地村干部或村民组长联系,尽量让这些土地流转让给基地的当地群众都能到基地务工”,欣亚劳务有限公司员工舒梦晗说,这样既满足了基地用工需求,又能增加村民的收入。

据了解,开阳县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紧紧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全面落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找准产业为突破,确立了“茶、果、药、菜、菌、竹”六大优势主导产业,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好产业发展提质战,巩固脱贫成效。同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合作带动、订单生产、基地务工、分红获益、土地流转获益等方式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来源:多彩贵州网

话题:
No Ta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