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 “非遗品牌建设与非遗扶贫”专题对话

      12月6日,非遗品牌建设与非遗扶贫对话暨多彩贵州传统工艺振兴研讨交流会在清镇召开,来自省外的传统工艺研究专家、学者、手工从业者共聚一堂对话交流,探索贵州传统工艺振兴发展、非遗品牌建设以及非遗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相关话题,贵州非遗助力扶贫创新献计献策。
图片
      “非遗品牌建设与非遗扶贫对话”活动,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赵罡主持,10位专家教授、非遗传承人、非遗品牌建设代表进行对话。
图片
      首先,贵州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用一段短片给大家介绍“鸽子花”松桃苗绣品牌。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石丽平,时刻牢记人大代表的职责,坚定践行脱贫攻坚国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广泛开展苗绣技能培训,带动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她不断思考将“松桃苗绣”变成商品走进市场,让世人了解苗族,在品牌的塑造上下功夫,她认为,民族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首先离不开品牌,打好民族品牌的组合拳,通过品牌的塑造增加非遗产品的附加值。
图片
      布依族刺绣传承人韦波给大家回顾了创办布依族服饰加工坊,从而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的经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黔西南州旅游推介大使的韦波,积极地思考着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谋一条带动发展地方经济、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有效把传统文化与时尚融合以取得利益最大化的未来发展之路。
图片
      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坊总经理陆永江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年幼时因火灾导致她右手手指不能自然伸直,属四级残疾,可性格刚强、伶俐过人的她没有自暴自弃,努力学习并顺利考入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她成立了彦婷手工刺绣坊。凭着不懈努力,订单日益增多,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名的农家妇女、下岗女工跟随她从事手工刺绣,其中80名残疾人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陆永江不仅使濒临失传的侗族刺绣技艺得到传承,还将刺绣这一侗族古老的手工艺术变成了真正的致富产业。
图片
      苗族银饰传承人李正云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业三十余年来,潜心研究苗银锻制技艺的历程。李正云来自雷山县控拜村,出生在银匠世家,是祖传手工艺的第九代传承人。作为一名传统工艺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认为民族符号自身的东西不能丢失,三十年的从业之路让他对传统工艺有着深深的眷恋和不舍。现在李正云的工作室,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收入翻了很多倍,年创造销售总额1000多万元。他希望像他这样的传统匠人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他更希望银器不仅仅是苗族的饰品,而是大众都喜欢、都愿意选择的首饰和工艺摆件。
图片
苗族医药传承人王信梅分享了自己返乡创业,传承白苗传统医药(苗族药枕)的故事。王信梅作为白苗九支系的后裔,牢记保护白苗传统医药的使命,将白苗药枕药垫制作技艺注册“九苗益草”商标、申请“九苗益草”专利,用国家法律来保护非遗品牌。
图片
      贵州省苗学会副会长金霞女士谈起自己走遍贵州各地村寨,建立苗韵风采民族博物馆,搭建贵州非遗文化传播的窗口。据金霞女士介绍,贵州黔东南所保有的苗服各样甚多,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因此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正是基于黔东南本地的苗族文化资源丰富,同时也想要为贵州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尽一份绵薄之力。
图片
      评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春英、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子怡、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黔东南州非遗中心主任粟周榕纷纷对发言的传承人表示赞叹,分别从自己领域的专业角度为非遗传承人代表解答问题并评议分享。
图片
      祁春英谈起对非遗品牌建设的三点看法,一、非遗品牌是精神品牌文化,是每个民族的生物链,是传承人自身的文化符号,传承人要做好传承本职工作,不能丢失自身的民族符号。二、非遗品牌建设和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的关系。三、研究者、传承者、设计师建立共同平台,打造非遗品牌。
王子怡对于品牌见解是,“品”指物品、商品、品种、品质等广泛意义,“牌”指引领、引导的指示,非遗传承人是自身带着情怀发展非遗,打造本土引领性品牌是非遗品牌建设重要因素。对于非遗,需要这样的民族品牌站起来,起到引领作用。
章莉莉用四个“六”来概括,即六个非遗传承人,六种传统工艺,六个中国文化品牌故事,六个中国未来发展故事,各个民族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民族文化符号。需要一朵民族之花,走进公众。在品牌的建设中,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粟周蓉评议说,品牌建设是一条有意义且漫长的路程,需仔细思考如何开展。非遗品牌建设是一个整体性产业链,我们要在修复文化土壤中,修复非遗产业链,将乡村振兴与非遗品牌相结合。
图片
      主持人赵罡说,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是搭建传统工艺与学术、艺术、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当代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桥梁,是研究者、传承人、设计师共同的平台,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要秉承传统、不失其本,改良制作、提高品质,逐步培养出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在不断探索非遗品牌建设,也是我们正在做、不断探索的工作。很欣喜的看到,贵州的传统工艺工坊逐渐的建设发展,传统工艺企业一批批的兴起,传统工艺品牌逐渐显现,传承人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在贵州,通过这一系列传统工艺振兴工作的实施,帮助传承人群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传承实践能力,丰富了非遗保护的举措,激发了非遗传承的活力,提升了整个社会的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促进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话题:
No Tag

相关推荐